1、【题目】简述朱智贤关于高中生社会化发展任务的观点。
答案:
高中生继续谋求独立,希望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指导;随着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熟,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发展与形成,他们确定自我的过程有了进一步发展;高中生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是他们在初中后期获得性别角色的继续和巩固;高中生必须进一步适应性的成熟;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高中生来说更为迫切和需要了。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直觉行动思维
答案:
直觉行动思维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停止思维即终止;这是婴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人类思维的最初级形式;概括性很低。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原我
答案:
弗洛伊德认为原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本能的、而且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原我受快乐原则支配。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案例分析题:美国华裔史学家巨家何炳棣先生(1917--2012)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言传身教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我的外祖母。外祖母在我幼年时所说的一句话,我终生铭记在心。小时候,每次吃饭时,外祖母都会说菜肉能吃尽管吃,但总要把一块红烧肉留到碗底最后一口吃,这样老来才不会受苦。”何炳棣先生认为,外祖母这句话在一个五六岁的儿童脑海里,渗进华夏文化最基本的深层的敬始慎终的忧患意识!外祖母这句话,使何炳棣一生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论何时,不论做何事,他都要做到敬始慎终,一丝不苟。
请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何炳棣先生“敬始慎终,一丝不苟”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并简要说明这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答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原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1分),这三个部分在儿童出生后先后分化产生,刚出生时只有原我,然后从原我中分化出自我,最后从自我中分化出超我。其中超我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何炳棣先生“敬始慎终,一丝不苟”的人格特征体现了人格结构中超我的自我理想部分的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超我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是最后发展起来的人格结构,从何炳棣先生的叙述可以看到,他的这一人格特征是在其外祖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符合超我发展的特征何先生的一生在“敬始慎终,一丝不苟”精神的影响下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可见自我理想在人的发展中作用巨大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是,对幼儿的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即培养儿童人格中的自我理想这种人格的教育最好通过儿童身边他所敬爱的人的言传身教来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教师期望效应的过程
答案:
期望效应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与期望。
(2)不同态度与期望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3)学生对教师不同的态度、方法产生不同的态度、反应。
(4)学生的反应加强、印征了教师的期望。
(5)学生的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证实期望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答案: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伦理性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命题学习
答案:
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学习由几个概念联系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哪些?
答案:
(1)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也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正确掌握动作概念,是技能形成的关键。
(2)示范。即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生。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
(3)反馈。指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给学习者。一般来说有反馈进步快,没有反馈进步慢。
(4)练习过程中要有间歇。练习中一般应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要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答案:
①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
②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③表征: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达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