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这种现象叫()
选项: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答案:
C
解析:
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1、【题目】认识到目标与当前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想出某种办法来减小这个差异的方法是()
选项:
A.算法式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爬山法
D.逆向工作法
答案:
B
解析:
手段一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1、【题目】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这反映了知觉组织原则的()
选项:
A.连续性
B.相似性
C.接近性
D.封闭性
答案:
C
解析:
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在听觉上,时间上接近的声音也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1、【题目】用科学方法编制了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
选项:
A.比内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答案:
A
解析:
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1、【题目】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特别偏好的颜色是()
选项:
A.红、蓝
B.红、黄
C.绿、蓝
D.红、绿
答案:
A
解析:
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显示出了对红、蓝的偏好。
1、【题目】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分数会明显地增加,这说明了()
选项:
A.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B.人的智力发展与遗传没有关系
C.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先天决定的
D.学校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分数会明显地增加,说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1、【题目】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选项: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难以确定
答案:
A
解析:
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越模糊不清,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越高。
1、【题目】用科学方法编制了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
选项:
A.比内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答案:
A
解析:
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1、【题目】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特别偏好的颜色是()
选项:
A.红、蓝
B.红、黄
C.绿、蓝
D.红、绿
答案:
A
解析:
4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别红、绿、蓝、黄等颜色,而且显示出了对红、蓝的偏好。
1、【题目】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选项:
A.华生
B.罗杰斯
C.冯特
D.斯金纳
答案:
D
解析: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斯金纳的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而华生的行为主义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