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名词解释:磨勘制度
答案:
是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票拟
答案:
明正统初年, 因皇帝年幼, 太皇太后全权于内阁, 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总税务司
答案:
总税务司: 1861 年清政府设立全国性的税务机构总税务司,并任命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隶属总理衙门。其职权是掌管海关征收税课,综理全国税务行政与关员任免之事。它在形式上是清政府的海关行政机构,实际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试述清朝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
(1)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 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清太祖努尔哈赤设议政五大臣,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 构成女真政治、 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并对清朝前期政体产生深远影响。
(2) 议政制度作为完备的政治体制,出现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在每旗增设议政大臣三人, 旨在吸收较低级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旗旗主的势力。 此后, 这种共同议政的形式确定下来, 并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军入关前, 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枢决策机构充分行使其决策职能。
(3) 清军人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进一步扩大,其成员也不再局限于满洲贵族。这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并提高了它的效能。随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也起伏不定。康熙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达到顶峰, 但这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为旧政治势力代表和康熙帝加强皇权的障碍,并对皇权构成威胁。
(4) 康熙帝为解除这个历史包袱带来的压力,设立新的中枢决策机构南书房与之抗衡,从此,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功能逐渐丧失。到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更加衰落,乾隆五十六年被宣布取消。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军机处机构组织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答案:
和其他衙门机构相比,军机处在机构组成上有以下特殊之处: (1) 军机处设有书吏人员, 体现严格的保密性。军机处职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章京之下,再无书吏人员。 (2) 军机处官员都是兼职,且无定员,初设 3 人,多至 11 人。 (3) 军机大臣和首席等军机互不为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军机处是一个绝对听命于皇帝,附属于皇帝的御用秘书机构,是君主专制极端发展的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集议
答案:
是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
答案:
(1) 设立政务会议, 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 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 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 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政事堂
答案:
政事堂:袁世凯为加强自身的统治,于 1914年 5月设立的机构。设国务卿一人,赞襄大总统政务,政事堂议政以法治、政治、财政三种讨论会的方式进行,三个讨论会均要秉承袁世凯的旨意提出决策事实,供袁参考。政事堂实际上是一个咨询机构。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
答案:
(1) 设立政务会议, 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 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 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 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政事堂的演变过程及前后政事堂的不同
答案:
唐代宰相议政的办事场所叫政事堂。在唐代初年唐太宗在位时,尤其重视门下省的谏议封驳职能。所以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时又移至中书省,到唐玄宗时,改 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中书门下政事堂和以前的门下政事堂、中书政事堂相比,在体制上有以下不同。首先,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其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让其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这些兼职宰相上午在政事堂议政,下午回本署办公。中书门下政事堂则不同, 凡挂衙“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不再回本署办公。其次,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 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第三,中书门下体制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原来是一种分散相权的集体宰相制,但宰相中的首席宰相号称“执 政事笔”会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唐肃宗时,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实行诸宰相十日一轮流秉笔承旨的制度,唐德宗时实行宰相一日一值守。北宋也延续 这种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政事堂的演变过程及前后政事堂的不同
答案:
唐代宰相议政的办事场所叫政事堂。在唐代初年唐太宗在位时,尤其重视门下省的谏议封驳职能。所以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时又移至中书省,到唐玄宗时,改 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中书门下政事堂和以前的门下政事堂、中书政事堂相比,在体制上有以下不同。首先,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其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 “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让其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这些兼职宰相上午在政事堂议政,下午回本署办公。中书门下政事堂则不同, 凡挂衙“同三品”或“同平章事”者均为专职宰相,不再回本署办公。其次,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 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第三,中书门下体制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原来是一种分散相权的集体宰相制,但宰相中的首席宰相号称“执 政事笔”会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唐肃宗时,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实行诸宰相十日一轮流秉笔承旨的制度,唐德宗时实行宰相一日一值守。北宋也延续 这种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军机处
答案: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 以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 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 但因为它 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所以在乾隆以后常设下来,而且权力越来越大,从初设时的仅限于军事方面,到后来逐渐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军机大 臣秉承皇帝旨意办理机务, 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政务的裁决,官吏的任免,用兵之方略悉由军机处掌理,其实权远远超出内阁之上。军机处的设置, 彻底清 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 使清朝的军事、 财政、行政大权几乎完全统一在由皇帝直接控制和掌握下的军机处。军机处所置官员有军机大臣若干人,军机章京 16 人,军机大臣与首席军机大臣之间虽有一定的隶属关系,但在行政关系上互不为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军机处不设下属机构, 所以尽管权力很大, 但也不同于 明代以前的宰相, 从属性上看, 仍带有皇帝御用秘书班子的性质。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 )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
(2) 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 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名词解释:幕僚长制
答案:
是政府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称为幕僚长。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与孙中山设想的五院制有哪些区别
答案: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孙中山主张在宪政开始后才实行五院制,前提是经过训政后,人民已学会掌握四种政权, 政府依人民意志执行五种治权, 目的是为了“还政于民”。而国民政府则把五院制提前到训政时期执行,而且把人民四种权力交给国民党, 并由国民党中央指挥、监督政府行使五种治权,其实质是利用训政以剥夺人民权力,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