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请你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1、【题目】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学生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他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角度,分析这位实习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
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1)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而这位老师却没有耐心,没有做到耐心辅导学生,“把人家的头撞往黑板上”,导致学生厌学。
(2)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实施素质教育,启发学生创新精神。而这位老师没有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用非常粗俗的话骂”学生,体罚学生。
(3)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教师应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这位老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严格并没有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学生“做不出题,老师就会骂人”,体罚学生,这位老师没有以身作则,没有起到表率作用。
(4)这位老师违反了教师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这位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用耐心和爱心教育学生。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案:
(1)相似性:
①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②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① 学习者的背景知识;
②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③ 学习策略的水平。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解析:
1、【题目】简述影响儿童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答案:
一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儿童学习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二是受儿童个性特点的制约。儿童兴趣爱好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及深刻性;儿童意志品质的好坏,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速度;志向水平的高低,影响动机水平的发展;儿童的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受儿童年龄特征的影响。年龄越小,学习动机愈具体,以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导;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学习动机便逐步向间接的、远景性的方面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
答案: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我国古代四书、五经是什么?
答案: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学生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他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角度,分析这位实习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
解析:
1、【题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案:
解析: